載自「聯合新聞網」 2009/07/19
nadia:我想有的單身族並不是真的喜歡單身,而是真的遇不到對的人。現在人平日工作壓力大且生活圈小,要認識多一些朋友真的挺難,就算真的想走出去認識朋友,也不知從何處著手。所以不要再說單身的人眼光太高什麼的,是真的沒有機會緣分。而且一個人的寂寞會有人能懂嗎?單身族也是想被愛啊!所以不要再替單身族灌上任何罪名了吧!
【朝鮮日報/娛樂部記者朴垠柱/朝鮮日報中文網提供】
人們困於經濟危機威脅常說「還是家人可靠」,因為家庭給人以力量。韓國政府也正積極推出獎勵生育政策。不僅破例地增加多子女家庭的稅收減免額度,最近還發表提供孩子的餐費。一婦女團體還提出了「生育就是愛國」的口號,這個口號看起來陳舊,但還是比較實際,因為對如此低的生育率放任不管,國家競爭力就會下降。
儘管如此,韓國的社會環境對單身族一群並不友好。如今人們一見到獨自過日子的人就說:「還不結婚嗎?今年結婚吧」、「為什麼不生孩子?快點生吧。」然而結婚對一些人來說「是愛情還是取向的問題」,對另一些人來說「是經濟或者是階級的問題」。不知是因為環境因素的影響還是因為精神低迷現象「不孕夫妻」越來越多。「家庭第一」的口號,對這一群體來說未必不是加大「不幸感」的話語。
問題是屬於這一群體的人不是少數。據韓國婦女政策研究院的資料,韓國「一人戶」的比率迅速增加,2005年為20%,逼近日本的30%。初婚平均年齡也越來越晚,1987年女性24.5歲、男性27.3歲,而到2007年則分別推遲了4歲。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20多歲生孩子的女性占85%,而到2005年30多歲占了63%,這就表明到一定的年齡沒有配偶、沒有孩子的單身族相當多。
其實,除了神父、修女、僧侶等因宗教不婚的人和各種條件良好的「金男玉女」,單身族在歷史上一直是受歧視的群體。羅馬時代曾收取「單身稅」,拿破崙戰爭後在法國單身族被分類為「不生產軍人的恩將仇報的集團」(讓‧克羅德‧布洛涅的《單身族的受難史》)。
現在韓國也如此。單身族幾乎不能享受勞動所得稅減免優惠,要貸國民住宅基金也很困難。領養孩子更是不敢想。韓國福利部的政策也將單身視為排除在外的「外人」,也沒聽說過哪個地方政府為單身族制定過什麼政策。單身族甚至沒有在飯店吃火鍋的權利,因為要吃火鍋必須是兩個人以上。
不過馬上要建設「為單身族的國家」還沒有經濟、精神上的餘地。但給他們些許「關懷」倒是應該的。比如,對他們不一個勁地問「是不結婚還是沒能結婚」等,還有承認他們是「不結婚的非婚者」,而不是「未能結婚的未婚者」。當然還包括承認他們的生活空間。
有的單身族希望有個「沒有孩子們的空間」,因為韓國人「兒童是國家未來」的觀念太過,整個國家在生產「沒有教養的家庭」。比如,在上班的公交車上,老奶奶站著,上班族也站著打盹兒,而有的媽媽則坐著和孩子一起唱歌、給孩子講童話故事。這種場景肯定讓人不愉快。又如,有的人領著孩子到賣米酒和土豆湯的小店,蠻橫地說「有孩子,不要抽煙」;在地鐵車廂裏,父母看著孩子們亂跑也不阻止,真讓人擔心這些孩子們的未來。
總而言之,為家庭著想的國家是健康的國家,而關懷單身族的社會是成熟的社會。記者認為,如果是這樣的社會,當然有利於孩子們的成長。